來源:21世紀經濟報道 時間:2016-02-17
央行2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,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2.51萬億元,同比多增1.04萬億元。這是一個創紀錄的單月人民幣貸款增量。此前的高點出現在2009年3月,約為1.9萬億元,當時的背景是實施“四萬億”刺激計劃。這是不是意味著貨幣政策已經實質上變得寬松,甚至預示著貨幣政策基調會發生調整呢?
2月上旬發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指出,下一階段,央行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,保持松緊適度,適時預調微調。這表明穩健的政策基調短期內不會發生改變。那么,為什么今年1月的信貸增量居然超過了實施大規模刺激時期的2009年的任何一個月呢?
從供給來看,這是因為取消貸存比考核之后,銀行擴張信貸的能力更強了。1月人民幣貸款增量大大超過了人民幣存款增量(2.04萬億元),這也是此前比較罕見的現象。這顯示,取消貸存比考核之后,存款增速對信貸擴張的束縛減弱了。從需求來看,這是由于貸款利率大幅下行之后,企業的信貸意愿有所增強。經過多次降準降息之后,貸款利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行,2015年12月,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.27%,較9月下降0.43個百分點,較2014年12月更是下降1.51個百分點。
另外,外匯占款持續下降也是信貸大量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。從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看,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項目主要是存款,資金運用項目主要是貸款和外匯占款。實際上,以往存款(貨幣)的增長主要靠外匯占款拉動,現在外匯占款拉不動存款(貨幣)的增長了,存款(貨幣)的增長主要靠貸款拉動。貨幣創造的機制發生了變化,貸存比考核的取消適應了這種變化,使貸款的增長更為主動,成為了“自變量”,是產生存款(創造貨幣)的主要因素,而此前在貸存比考核約束下,貸款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存款余額制約的“因變量”。
正因為銀行擴張信貸受到的約束減少了,所以,1月信貸大量增長并不是央行政策主導的,而主要是銀行在供需關系影響下主動為之。但銀行在擺脫貸存比約束之后,仍然受到準備金率的約束,銀行大量放貸會導致存款相應增長,它們需要上繳更多的存款準備金。去年末金融機構的超額準備金率并不是太高,1月貸款和存款的大量增長,會使它們的超額準備金率進一步降低。面對這種狀況,要么銀行降低放貸力度,以適應準備金率的約束;要么央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,使金融機構的超額準備金率維持在合適的水平,維持市場流動性寬松適度。已經有分析人士指出,在目前的信貸形勢下,央行降準的可能性增大,這意味著貨幣政策將進一步放松。
但我們認為,央行降準的可能性較低,因此銀行放貸將受到準備金率的約束,信貸過快增長的狀況不會持續。2015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指出,進一步完善調控模式,強化價格型調節和傳導機制,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。強化價格型調節意味著,央行將更加謹慎地使用降準這種數量型措施。降準可能造成過度放水,進而可能產生兩個后果,一是資金進入股市,反而不利于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;二是資金跨境流出,成為做空人民幣的力量。因此,央行將不再靠進一步寬松支持穩增長,因為那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,而是要在控制增量的前提下,通過疏通傳導渠道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,信貸政策將是其中的重要措施。
2月16日,人民銀行等八部委印發《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》,其中一條是“加強貨幣信貸政策支持”,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堅持區別對待、有扶有控原則,對優質工業企業繼續給予信貸支持,幫助有前景的企業渡過難關。2015年,本外幣工業中長期貸款僅增加3536億元,而人民幣房地產貸款增加了3.64萬億元。這種信貸投放結構明顯失衡,需要依靠信貸政策進行調整,在信貸總量平穩增長的前提下,適度擴大對工業企業的信貸投放。
——摘自《21世紀經濟報道》
上一篇:人民銀行等八部委印發《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》 | 下一篇:1月份CPI同比漲1.8% 貨幣政策持續寬松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