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6月份的5178點以來,A股經歷了兩波快速的下跌,短短3個月時間累計最大跌幅達到45%,調整幅度之大、速度之快實屬A股歷史罕見。在此危急關頭,管理層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穩定股市的利好政策,頻率之高,力度之大,前所未有,有效的遏制了系統性金融風險,取得了決定性勝利。在此背景下,備受關注的A股市場呈現出了很多新特點、新變化,全新的股市生態正逐步形成。其中,A股價值因處于全球估值洼地而備受關注。本文特從海外估值對比、事件性驅動、新藍籌形成、公司價值發現等角度對新生態下A股估值的現狀、趨勢和機會進行深度剖析,供廣大讀者參考。
藍籌股估值現“全球底”
價值修復在“慢牛”中唱主角
在A股市場歷史上,目前滬指3600點附近的位置已不算低位,從滬指年K線來看,當前的3600點遠遠高于5日均線2687點以及10日均線2927點,這說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,A股具備著長期投資價值,且在震蕩中詮釋著我國宏觀經濟晴雨表的角色。2014年12月份,滬深兩市A股總成交額突破萬億元大關,隨后更是不斷刷新著全球股市成交額的新紀錄,而就這一片繁榮的市場中,作為場內中流砥柱的藍籌股卻默默扮演著配角,估值水平始終處于歷史低位。
從當前A股市場主要指數的估值情況來看,根據整體法(TTM)計算,截至11月11日,滬深兩市整體市盈率為22.50倍,滬深300指數整體市盈率為13.41倍;其中,上證指數整體市盈率為16.29倍,上證50指數市盈率為10.39倍,深證成指整體市盈率為52.81倍,創業板指市盈率為94.17倍,中小板指市盈率為62.44倍。
結合歷史數據來看,相較于2008年10月28日、2013年6月25日等近年來的重點底部,代表著兩市藍籌股走勢的上證50指數以及滬深300指數估值相差無幾,其中,銀行板塊市盈率整體低于2008年10月28日水平,需要注意的是,在2008年10月28日,滬指收盤點數僅為1771.82點,盤中更是一度達到1664.92點。
具體來看,截至11月11日,申萬一級銀行行業市盈率(TTM)為6.13倍,非銀金融行業市盈率為16.38倍;而在2008年10月28日,剛剛經歷了長達一年熊市的銀行股,估值水平卻高于當前,其中銀行行業市盈率為7.88倍,非銀金融行業市盈率也僅為13.7倍。
值得一提的是,經過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涉及金融改革的政策,如取消貸款利率下限、取消票據貼現利率管制、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等,而國債期貨、融資融券擴容、擬發行優先股等,在此背景下,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獲得了巨大發展,金融類上市公司業績的大幅提升逐漸消化了前期股價的漲幅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伴隨改革的進一步深入,更多成果將逐步顯現,包括金融股在內的藍籌股估值水平均有巨大溢價空間。
結合外圍股市來看,A股市場內估值也呈現了兩極分化,一方面,創業板指估值水平仍站在“地球之巔”,而與之相對的是藍籌股整體估值處于全球估值洼地之中。
通過比較世界主要指數估值可以發現,目前,上證50指數與全球市場估值最低的恒生指數、恒生國企指數相近,而滬深300指數則和道指同屬于估值中區,此外,標準普爾、法蘭克福、日經、英國富時和印度股市估值處于估值高區。
——摘自《證券日報》